很多人可能不了解这种蜱虫。它是 1937 年前苏联爆发森林脑炎的罪魁祸首。后来,这种小虫在东北蔓延。
黑龙江省的蜱传脑炎最早从 1952 年开始有正规记载,当年的病死率达到了 25.72%。也就是说,每 4 个就有 1 个因此死亡。
之后的一段时间里,东北紧迫的局势得到了一定控制。但几十年间,这种嗜血的小虫已经偷偷爬遍了中国,从南到北,到处都是它的踪迹。
每年 4~10 月是蜱虫叮咬的高发时段。被蜱虫叮上的人里每 10 个就有 1 个发病,一年至少六万人感染,严重者甚至会因此突然瘫痪和死亡。
蜱(pí)虫蜱是许多种脊椎动物体表的暂时性寄生虫,是一些人兽共患病的传播媒介和贮存宿主。1.蜱虫装备了犀利的口器,目的单纯简单,吸血,吸血。2.蜱虫的头部,吸血口器,像挖掘机一样,被称为“螯肢”。
3.在螯肢末端,有定趾(内侧)、动趾(外侧),上面有锯齿,用于切割皮肤。4.螯肢下方是“口下板”,是穿刺和附着的重要器官。口下板的腹部,有成纵列的逆齿。螯肢与口下板之间是口腔。
5.慢慢挖掘,步步推进,直抵血管。6.刺穿血管7.贪婪吸血8.直到胀的走不动路
蜱吸血之前的体型可能只有一个芝麻粒那么大,吸完血以后,它的体型能增长几十倍甚至上百倍,体型增长得非常大。
咬完轻微的溃疡、发炎都是小事,关键是能传播多种严重疾病,蜱虫在叮咬吸血过程中,将唾液和胃肠内容物输送到人体,而这里面含有各种病原体,比如森林脑炎、蜱传出血热、Q热、蜱传斑疹伤寒、莱姆病、巴尔通体感染。这些疾病会让人有瘫痪、多系统衰竭、死亡等危险。
当然不是,大多数还只是有叮咬处炎症、溃疡等问题,这些问题毕竟是少数,不然也不会一出现就能成新闻。不是一个蜱虫就能传播所有疾病,不同的蜱虫传播的疾病也不一样。如果蜱虫体内有这种病原,并且在叮咬人时进入人体,就可能导致该疾病。所以,蜱虫叮咬后,一般取出来就没有多大问题,但是如果出现了发热、疲劳、肌肉关节疼痛、身体出现特殊皮疹、出血点、头痛不适、神经系统改变等表现,需要立即就医,并告知医生被蜱虫叮咬过。
蜱虫叮咬后的哪些原因导致这些疾病容易传染呢?目前研究不清楚,但是公认的一点是蜱虫叮咬的时间,这些病一般都得在蜱虫叮咬后的24-36小时以后才会感染,短时间没问题。另外,目前大多数的说法是,在去除蜱虫的过程中,如果挤压虫子腹部,会导致蜱虫分泌唾液,会将胃肠内容物挤到人体,导致感染。但是这种说法,还没有完全得到证实,因为有研究发现,在夹除蜱虫时,挤压腹部3分钟和不挤压,在导致小鼠感染巴尔通体上,是没有区别的。当然,这个只是评估了一种病原,实验数量也很少,不能代表所有的情况。即使是完全没有影响,我们也要尽量不要挤压腹部,一点都不要进入咱们身体最好。另外,目前认为,移除蜱虫时,如果只把漏在外面的肚子拉出去,口器留在皮肤内,这也会导致过敏、感染加重。
但是目前这种说法也没有完全被证实,有一些研究发现,留在皮肤内的口器,多在几天内脱落,或者留在皮肤内形成无害的肉芽肿,所以不会导致感染加重。但是这里,我们还是尽量要把口器去除,一点点的危险因素都不要留。并且目前出去口器已经是公认的做法,去除蜱虫是否有效、对感染的影响等等,都是针对这种做法做的研究。
目前几乎所有的权威机构都认为,不能使用火烫的方式去除蜱虫。火烫还可能烫到自己或者孩子,得不偿失。
那能不能先烫完,再使用镊子夹除呢?也是不要,因为文中认为热刺激,会导致蜱虫分泌唾液,或者将体液反流,导致感染。看到这里,有些疑惑,因为咱们上面提到,捏肚子都没啥问题,那烫是否有这个作用呢,有人研究的是从宿主身上吸完血,去除下来的蜱虫,用灯照射(温度在40摄氏度左右),能促进蜱虫分泌唾液,而不是叮在人身上的蜱虫。那是否能推翻这个结论呢?当然也不可以,目前没有试验证明烫不会导致其分泌的多。所以咱们还是小心起见,不要烫了,再加上用镊子夹除蜱虫,完全就是有效果的,没有必要先烫一下了。如果真的是叮咬的更深的蜱虫,或者因为皮肤严重肿胀,蜱虫的口器完全陷入皮内了,通过烫或者切除蜱虫肚子的方式,也没法更清楚的看到口器进行夹除。
所以,在这里我们还是和CDC等权威机构保持一致,不推荐烫的方式。在这里,多说一句,WHO有文章却认为,对于软蜱,可以通过烫的方式,因为认为能将蜱虫的口器快速回缩,对于硬蜱,只能在刚咬上时烫,如果时间久了,就不行了。因为硬蜱口器会分泌一些胶状物质(Cement),很快变硬,将口器牢牢的固定在皮肤内,烫也没有用。
但是软蜱叮人是少数,第二你可能在处理时,也分不清是软蜱还是硬蜱,所以就别用了。
能憋死,但是需要时间很久。因为蜱虫一小时也就呼吸几次,快的十几次,你涂抹上,想憋死他们,需要很久,几个小时根本没戏。而我们的目的是尽快的将他们清除掉,避免感染,所以,还是来点快的方式。
这种方式是有机构是推荐的,比如澳大利亚的一些医院。澳大利亚的蜱虫问题比较严重,研究是比较多些。
他们使用杀虫剂涂抹到蜱幼虫上,将冷冻剂在成年蜱上方25px喷5次,之后再去除。
并且有意思的是,澳大利亚临床免疫学和变态反应学会(ASCIA)他们的推荐做法是不要硬从皮肤里将蜱虫夹出来(这和CDC、WHO等主流观点相反),他们觉得通过冻死蜱虫,过几天蜱虫自己掉落是最好的方式,这种方式能降低其导致的过敏反应。如果不行,就去医院取出来。
以下是美国CDC的建议
1.使用细镊子尽可能地靠近皮肤表面抓住蜱虫。这是补充:买商品的蜱虫去除器也行,各种各样的也有效,有些发现比镊子效果更好。
2.用平稳,均匀的力向上拉。不要旋转或搅动蜱虫,这会导致口部折断并留在皮肤中。如果发生这种情况,请用镊子再次取下口部。如果您不能用干净的镊子轻易地将嘴移开,请别管它,让皮肤自愈。虽然是这么建议,但是如果自己弄不下来,建议还是就医,将其取出,更保险。给大家看看动图怎么操作的吧:
3.去除蜱虫后,用酒精或者肥皂水彻底清洁叮咬区域和手。
4.切勿用手指压扁蜱虫,也别用手直接接触蜱虫,因为取出来的蜱虫会继续分泌,皮肤接触后也会感染。将活蜱虫放在酒精瓶中,或放在密封的袋/容器中,或用胶带紧紧包裹或从马桶冲走。
方法一 注意着装防蜱要“五紧”身体的五个口
领口 两个袖口 两个裤管口进入林区 牧区 农区时尽量把这五个口束紧
方法二 喷驱避剂进入敏感场所前
可以在身体的暴露部位喷一些浓度稍高的防蚊虫驱避剂
方法三 不长时间停留不要在花草较多的环境里随便躺 卧 坐长时间停留
方法四 及时检查去过林区 牧区 农业区要及时检查头皮 耳后 腋窝肚脐 腰部 大腿内侧 腿窝还要特别注意经常外出的宠物
也要定期检查
蜱虫不是毒蛇,不是咬了就会致命或者得病,只要我们对它有足够的了解,能保护好自己和家人,就不足为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