九月防病提示
9月进入初秋时节,昼夜温差较大,是呼吸道传染病的高发季节,又恰逢中秋佳节、学生返校,人员流动频繁,提醒市民在继续做好新冠肺炎防控的同时,重点关注流感、水痘、手足口等传染病,尤其是学校等人员聚集场所,要防范聚集性疫情的发生。
新型冠状病毒肺炎
(关注指数★★★★☆)
近期,我国部分城市地区相继发生本土聚集性疫情,疫情形势严峻复杂,呈现多点散发、多地频发和局部暴发态势。9月适逢逢中秋小长假及市区各高校外地学生返校,人员流动和聚集频繁,提醒广大市民疫情防控丝毫不能放松,建议做好以下几点:
01非必要不去中高风险地区和报告确诊病例地区旅行或出差,出行前要关注目的地防疫政策,随身备好防疫物资(口罩、消毒湿巾等),时刻做好个人防护。
02近期如有中高风险区所在县(市、区、旗)旅居史,或与阳性感染者有轨迹交叉的来扬返扬人员,请提前通过“扬城E健行”小程序自主申报来扬信息,并在第一时间向所在社区(村)和单位(或所住宾馆)报备,主动参与核酸检测,并积极配合落实健康管理各项防控措施。
03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,戴口罩,勤洗手,常开窗,勤通风,保持社交距离。在人群聚集的场合(超市、公共交通工具等),注意规范个人防护。
04日常生活中,配合商场、超市等公共场所的“两码”、核酸及体温的查验工作。
05疫苗接种仍未完成的,请及时补接种。
流行性感冒
(关注指数★★★★☆)
流行性感冒(简称流感),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感染,一年四季均可发病。我国流感流行高峰季节呈现南北差异,北方地区出现在秋冬季节,而南方地区多出现在春夏季节。近期监测数据显示,我市流感样病例占门急诊就诊人数比例较前期有所上升,明显高于去年同期水平,流感病原学监测显示以甲型H3N2流感为主,提示扬州市已提前进入流感活跃期。该病呈急起高热,全身疼痛,显著乏力,呼吸道症状较轻。全人群对流感病毒普遍易感,但儿童、老人、孕产妇以及体弱多病者是重点关注人群,目前没有特效的治疗手段,因此预防是关键措施,借此机会提醒广大市民格外关注。疾病预防建议:
01
保持良好的个人及环境卫生,勤洗手,均衡饮食、适量运动、充足休息,避免过度疲劳。
02
公共场所戴口罩,遇到咳嗽或喷嚏时应用手帕或纸巾掩住口鼻,避免飞沫污染他人;流感患者在家或外出时佩戴口罩,以免传染他人。
03
每天开窗通风,保持室内空气新鲜。
04
接种流感疫苗。
水痘
(关注指数★★★★☆)
水痘,是由水痘-带状疱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,属于儿童常见传染病,主要表现为皮肤粘膜出现斑丘疹、痂疹等特征,可伴发热、头痛、咽痛等症状。该病传染性强,易在学校内出现暴发聚集。新学期伊始,该病进入高发期,易出现聚集性疫情。疾病预防建议:
01
家长引导儿童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,勤洗手,个人用品加强管理,定期清洁/消毒。
02
教育机构(各类学校和培训机构)要加强室内开窗通风,保证空气新鲜。活动期间,提醒学生注意个人用品卫生,减少与其他发病学生的接触。
03
教育机构(各类学校和培训机构)要开展晨午检,发现有疑似症状的人员,及时提醒居家观察或就医;接到有学生因病请假时,及时转告相关人员,必要时停课。
流行性腮腺炎
(关注指数★★★☆☆)
流行性腮腺炎(称流腮),是由腮腺炎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疾病,主要以飞沫和接触两种途径传播。典型症状为单侧或双侧腮腺肿大,常伴有发热、畏寒、头痛、食欲不振等症状,肿胀过程一般持续4-5天,全病程约10-14天。9月份开学,重点提醒学校等教育机构加强防控。疾病预防建议:
01
教育机构(各类学校和培训机构等)做好防病健康教育,加强晨午检,发现有疑似症状的人员,及时提醒居家观察或就医。接到有学生因病请假时,及时转告相关人员,必要时停课。
02
家长/校方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,勤换洗、勤晾晒衣物和被褥。
03
一旦发生学生病例,教育机构(各类学校和培训机构等)配合当地疾病预防控制机构,准备应急预案,作好应急接种疫苗的准备。
手足口病
(关注指数★★★☆☆)
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传染病,多发生于5岁以下的婴幼儿,可引起小儿手、足、口腔以及臀部等部位的疱疹,部分患者表现为疱疹性咽峡炎。少数患者可引起心肌炎、肺水肿、无菌性脑膜脑炎等并发症,严重时可引起死亡。监测数据显示,9月是手足口病好发时段,10岁及以下婴幼儿占95.80%,幼儿园易出现聚集性发病,主要临床症状为咽峡炎等。疾病防控建议:
01
校方(幼儿园、小学及校外培训机构)要加强晨午检制度,做到早期发现,早期隔离。
02
家长要引导儿童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:洗净手、喝开水、吃熟食、勤通风、晒衣被。经常对儿童学习用品或其他用品(包括玩具、图书,衣被等)开展清洗和消毒。
03
家长在节假日尽量减少带儿童到人群密集场所游玩。若自家孩子被确诊为手足口病或咽峡炎,及时告知儿童所在教育机构,以防止疫情的进一步传播。
急性出血性眼结膜炎
(关注指数★★★☆☆)
急性出血性眼结膜炎(俗称红眼病)是一种传染性极强的急性病毒性眼病,主要由柯萨奇病毒A24和肠道病毒70引起。该病传染性极强,人群普遍易感,可通过日常密切接触和水传播,夏秋季节为流行高峰,多见于成人。疾病预防建议:
01
保持个人起居环境卫生,养成个人良好的卫生习惯,不揉眼,分巾、分盆。
02
公共场所(游泳池、浴池、理发室、旅馆等)要加强器具的消毒,开展对顾客症状监测,发现“红眼病”患者要及时劝阻。
03
如有家庭成员患病,提醒及时就医,并采取单间等方式“隔离”,以防家庭内传播。
食源性疾病
(关注指数★★★☆☆)
秋季是食源性疾病发病高峰期。痢疾杆菌、伤寒杆菌、沙门氏菌、副溶血性弧菌、致泻性大肠杆菌及诺如病毒等都是常见的病原体,临床主要表现为恶心、呕吐、腹痛、腹泻等症状,可伴有发热,严重者可出现脱水,多在教育机构(学校、幼托等)内发生,且多为聚集病例。疾病预防建议:
01
集体用餐机构(学校、企业等)要加强环境和餐具的清洁/消毒,并开展员工健康教育。
02
市民要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,不吃生或半生食品以及腐败变质食品,预防疾病的发生。